专业号

领地

成体的住所范围可能会大大重叠,而雄性的住所范围通常大于雌性。在没有对该属进行直接研究的情况下,灵长类动物学家西蒙·比尔德(Simon Bearder)推测,懒猴的社交行为类似于另一种夜间灵长类动物——树熊猴。这种社会结构的特征是缺乏母权制,以及使蜂猴不显眼并且使能源消耗最小化的因素。

活动

夜行性、树栖,极少下地,其活动、觅食、交配、繁殖及休眠等均在树上度过,白天蜷缩成团隐蔽在高大乔木的树洞、枝叶繁茂的树冠附近或浓密枝条的枝叉上休息,黄昏后开始活动觅食。喜单独活动,行动特别缓慢,多为攀爬式运动,不会跳跃,只有在受到攻击时,才有所加快。蜂猴是缓慢而有意识的攀登者,经常四肢中的三肢紧紧抓住树枝。为了在树木之间移动,它们小心地抓住了附近树木的末端分支,并将自己拉过小间隙。它们还会只用后脚抓紧树枝,将自己抬起,并用手迅速向前扑食 。

由于它们的缓慢运动,所有懒猴科物种,包括蜂猴,都有一种特别适应的机制来防御掠食。它们缓慢而刻意的运动几乎不会干扰植被,几乎完全保持沉默。一旦受到干扰,它们立即停止移动并保持静止。在印度尼西亚,蜂猴被称为“malu malu”或“害羞的猴”,因为它们在被发现时会静止并遮住脸。如果陷入困境,蜂猴可能会采取一种防御姿态,蜷缩起来向捕食者扑过去。亚齐人的名字“buah angin”(风猴)指的是它们“快速但无声地逃跑”的能力。

交流

语音交流和报警受到限制;用尿液进行气味标记是交流的主要方式。成年雄性具有很高的地域性,并且对其他雄性具有攻击性。发声包括同类之间友好呼叫“krik”声和类似乌鸦的大声呼叫。受到干扰时,蜂猴也会发出嘶嘶声或低吼声。为了与其他同类物种接触,它们会发出一种高音调的上升音调,雌性发情时会发出高声的口哨。

天敌

关于蜂猴被捕食的事记录在案的捕食者包括蛇、凤头鹰雕、和苏门答腊猩猩。其他潜在的捕食者包括猫、马来熊、熊狸和亚洲的大灵猫。

食物

蜂猴是杂食性动物,食物包括热带鲜嫩的花叶和浆果,食虫和其他节肢动物,小鸟和爬行动物,卵、水果、树胶、花蜜和其他植被。通常整夜都在独自觅食。善于在夜间捕食熟睡的小鸟,喜食鸟2113蛋。也喜食蜂蜜,因此名“蜂猴”。

1984年对蜂猴的研究表明,它们的饮食包括71%的水果和树胶,以及29%的昆虫和其他动物的猎物。2002年和2003年对另一蜂猴种群的更详细研究显示,它们的饮食比例不同,其中包括43.3%的树胶,31.7%的花蜜,22.5%的水果,以及2.5%的节肢动物和其他动物猎物。最常见的食物是鳞皮椰(Eugeissona tristis)的花蜜。

关于倭蜂猴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,它们的食物主要由树胶和花蜜组成,尤其是来自无忧花属的花蜜,而动物性食物占其30-40%。2002年对倭蜂猴粪便的一项分析表明,其中含有98%的昆虫残骸和2%的植物残骸。倭蜂猴在诱导渗出液流动时经常返回相同的树胶取食部位,并在树干上留下明显的凿痕。

毒素

蜂猴从其臂腺即胳膊肘内部的腺体中分泌一种特化的汗腺,可以分泌引起过敏反应的分泌球蛋白,也有一些挥发性物质,蜂猴平时舔舐这个腺体,沾在梳子似的下门牙上,然后将其舔食并与唾液混合。并用来梳理自己和幼崽,将毒素沉积在皮毛上。所以咬它们或者被它们咬都可能将毒素输送到伤口上,引发过敏和剧痛,所以当它们受到威胁时,就会滚到地上缩成一个球,只留下有毒的皮毛在外头。这种有毒的叮咬是哺乳动物中罕见的特征,是蜂猴在灵长类动物中所独有。它也可用于防御其他蜂猴和寄生虫。

圈养的蜂猴的肱腺分泌物与猫皮屑中的过敏原相似,因此分泌物可能仅引起过敏反应,而不是中毒。蜂猴叮咬会引起痛苦的肿胀,蜂猴属被认为是已知的有毒灵长类动物。蜂猴毒液在整个东南亚的国家都有民间传说,已有数百年历史,但直到1990年代才被西方科学所摒弃。

蜂猴具有由唾液和肱腺分泌液组成的双重复合毒液,这是由动物前臂上的顶泌汗腺形成的恶臭液体。两种液体都被证明具有单独的毒性,混合后会产生更强的毒液。蜂猴分泌液(BGE)已显示具有142种挥发性成分,并具有猫过敏原蛋白Fel-D1的变体。BGE具有多种生态功能,包括抗寄生虫防御和通信。在没有添加BGE的实验室实验中,蜂猴唾液已显示出对人皮肤细胞的细胞毒性。

通过形态不同的牙列以适应性梳齿的形式施用毒液。在野生环境中,毒蛇毒是种内竞争产生的。两个蜂猴争夺伴侣,食物或领土。在动物园和野生动植物中,蜂猴受创伤口是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。通常会导致溃烂和口坏死伤。在人类中,蜂猴毒化很少见;但可能导致接近致命的过敏性休克。毒液还产生了一系列其他影响,包括轻度至永久性毁容,行动不便和濒死。

自然生态保护共享平台
京ICP备05067984号-44
基于E-file技术构建